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化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周斌专栏

旗下栏目: 冷建三专栏 周湖岭专栏 周斌专栏 东方啸专栏 卢曙光专栏 刘经富专栏 谢小明专栏 石平专栏 查迎春专栏

浮梁县,待续千年茶辉煌——探寻中国宁红茶源流之六

来源:修水网 作者:周斌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8-15
  近来,景德镇凭借陶瓷文化的崭新表达成为现象级网红城市:陶溪川的灯火、陶阳里的古街成了游客打卡之地。这座常住人口不足 20 万的城市,吸引了 6 万余名 “景漂”扎根,其中竟然还有5000 多位 “洋景漂”;2024 年,到访游客突破 6000 万人次,创下了文旅行业的一段传奇。
  景德镇的火爆,源于陶瓷文化以沉浸式体验唤醒了大众共鸣。瓷与景德镇,早已是“一体两面”,提及此地,必念及瓷;瓷的光芒太盛,盛名远播,却也悄然掩盖了另一项传承千年的瑰宝——浮梁茶。那曾与瓷并肩、享誉中外的浮梁茶,尤其是名动一时的浮梁工夫红茶(浮红),正等待着被重新看见。
  要谈浮梁茶,需先厘清景德镇与浮梁县的渊源。如今的景德镇城区与浮梁县,历史上本属同一行政单元:最初称昌南县,后改名新平,唐天宝元年(742 年)定名浮梁。北宋景德元年(1004 年),因浮梁县下辖的昌南镇盛产御瓷,宋真宗以年号赐名 “景德镇”。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从浮梁县析出设县级市,1960 年升级为地级市,浮梁县划归其管辖。行政层级的反转中,景德镇完成了从“子” 到“父”的反转跃升,而浮梁县则沉淀为其辖下的“千年茶乡”。
湖岭

  历史上,浮梁茶的成名远比景德瓷更早。当浮梁茶在唐代已辉煌三百年时,景德镇的瓷器虽肇始于汉代,却因品质未臻上乘,在唐代仍寂寂无名。直到宋景德年间,昌南镇瓷器凭借“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的特质成为宫廷御瓷,才真正脱颖而出。
  浮梁茶的盛名,早已刻进唐诗的记忆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下“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寥寥数字便勾勒出浮梁作为茶叶主产地与集散地的盛况。比这更早,唐代《茶酒论》中“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记载,更印证了浮梁茶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地位。《元和郡县图志》更留下硬核数据:唐元和八年(813 年)前,浮梁县每年产茶达七百万驮,茶税十五余万贯,占全国茶税的近四成,产量约占全国三分之一。这般体量,足以想见当年浮梁茶市 “舟车塞途、商贾云集”的繁华。
  从唐宋的饼茶,到宋代后期饼散并行,再到明代“废饼倡散”转向绿茶主导,浮梁茶的形态随时代演进,却始终在商贸脉络中占据关键位置。随着万里茶道的开通,浮红(浮梁工夫红茶)崛起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与祁门红茶共享“蜜韵兰香”的美誉。浮梁的桃墅、磻溪、江村、严台等古镇,至今仍留存着当年茶商云集遗迹、驼铃不绝的遗响,见证着浮梁作为万里茶道主产区与集散地的二次辉煌。
本文来自修水网

  浮梁茶与景德瓷的命运,始终交织共生。《茶叶全书》曾言:“中国陶瓷艺术与茶之传播,一同开始。”茶文化权威黄崇焘亦指出,在“丝绸之路”与“海上陶瓷之路”上,茶叶与瓷器是“竞相争艳的大宗出口货物”。哥德堡沉船的考古发现为此提供了实证:沉船上来自景德镇的陶瓷罐中,至今仍附着浮梁茶的残渣。瓷与茶,曾无数次同船远航,在异国他乡共同演绎着“中国故事”。
  然而,这对“黄金搭档”的命运转折,竟也如出一辙。晚清时期,英国工业间谍殷宏绪以传教士身份盗走景德镇制瓷技艺;无独有偶,英国植物学家福琼(Robert Fortune)潜入中国茶乡,窃取茶叶种植与制作秘方。技术外流导致两大产业迅速滑落,浮梁茶与景德瓷一同遭遇了历史重创。
  浮红的境遇更显坎坷。在本地,它被陶瓷的光环遮蔽;在周边,又因祁门红茶的崛起而渐失声名。鲜为人知的是,红茶技艺的传播脉络本是“先有河红(铅山),次有宁红(修水),再有祁红”,而祁门红茶的发源地,最初就包括江西浮梁、安徽祁门等六县。追溯历史,唐永泰二年(公元 766 年),祁门县本身就是由黟县赤山镇与浮梁县一部合并而成,浮梁划给祁门的土地约占其总面积的六成,且多为优质茶区。浮梁、祁门、至德(今东至)三县山水相连、风俗相通,所产红茶风味相近,民间至今流传“祁浮至” 的说法—— 在茶农心中,本无省界之分。 湖岭
  即便命运多舛,浮梁茶人从未放弃。1949 年底,浮梁茶凭借卓越品质入选国礼,为斯大林诞辰祝寿;1953 年,浮梁茶厂在黄崇焘主持下创制的一级“孚钉”工夫红茶,被苏联国家产品鉴定委员会评为“祁红珍品”,印证了浮红在红茶谱系中的权威地位。如今,天祥号第四代传人江建鸿、黄崇焘关门弟子王永峰等成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永峰、王水田更跻身“中国制茶大师”行列,让浮红传统工艺得以薪火相传。2012 年,王永峰团队在黄崇焘指导下成功复原“孚钉” 品牌,其“细嫩显毫、鲜甜馥郁、红亮匀净”的品质,重现了七十年前的经典风味。
  千年茶脉,今日仍在延伸。如今的浮梁县,已将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支柱。20.65 万亩茶园铺展在青山绿水间,2024 年茶叶总产量达 1.41 万吨(2820 万斤),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 24 亿元,品牌价值攀升至 40.22 亿元,跻身“中国茶区域公用品牌 TOP50”。通过建设 5G 智慧茶园、培育“浮梁槠叶 1 号”“2 号”本土良种,浮梁正推动传统茶业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型,让古老茶乡焕发新活力。
  从“万国来求”的盛唐辉煌,到“闻于天下” 的明清盛景,浮梁茶的复兴之路仍需跨越重重关隘。纵观在这片美丽土地上流淌了千年的茶文化血脉,我们坚信,浮梁必将以智慧与坚韧,续写千年浮梁茶崭新的辉煌篇章。 本文来自修水网
  
  2025 年 7 月 17 日
责任编辑:周斌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化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