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修水县城的秋阳掠过古城查阜西馆(查勖公祠)的飞檐,落在“纪念查阜西先生诞辰 130 周年” 系列活动的背景海报上时,我忍不住想起2012 年那个常熟的金秋。指尖刚触到古琴丝弦的凉意,便与这位祖籍修水的琴界泰斗结下了跨越时空的缘分。 作为土生土长的修水人,如今在县一中任教音乐的我,想以琴路成长为线,串联起个人与古琴、与查阜西先生、与故乡修水的三重羁绊,为这份跨越百年的琴缘,写下踏路寻根,传承思考。 ![]()
修水县城查阜西馆。
虞山初识:琴书里的修水印记2012 年秋,我怀揣着对音乐的向往,考入常熟理工学院(现苏州工学院)音乐系,毅然选修了古琴专业。彼时的我尚不知,这座孕育了“虞山琴派” 的江南小城,会成为我连接故乡与古琴大师的第一座桥梁。 我的古琴启蒙老师尹溧新,是中国琴会理事、常熟市“虞山琴派” 非遗传承人,也是常熟虞山琴社秘书长。她总说:“古琴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是要靠指尖温度唤醒的活态文化。”这句话,成了我日后学琴、教琴的初心。 湖岭 真正与查阜西先生“相遇”,是在第一节古琴专业选修课上第一次翻开李祥霆教授主编的《古琴实用教程》时,封面作者简介里"查阜西" 三个字像一道微光,照亮了我与故乡先贤的第一次相遇。“查阜西”三个字旁标注着 “古琴演奏家、理论家、教育家,祖籍江西修水”。看到“修水”二字时,我猛地攥紧教材,指腹摩挲着纸面,仿佛触到了故乡藏在琴谱里的密码,那时我还不知道,这个名字会从此刻进我的琴路行囊。 课后我立刻钻进图书馆,翻查《琴史初编》《查阜西琴学文萃》,才知晓先生不仅是“今虞琴社” 的发起者之一,更主持编纂了《琴曲集成》,为古琴文献的抢救与整理立下汗马功劳。而他的祖籍,正是修水县山口镇来苏村。 那一刻,虞山琴派“清微淡远” 的琴风与故乡的山水突然有了交集,这种奇妙的渊源,让我这个修水学子对古琴产生了更深的亲切感。练琴时,尹老师总要求我们“弹弦如诉,得山水之趣”,以往我只懂模仿音色,此刻却仿佛能从《梅花三弄》的泛音里,听出修水幕阜山的晨雾;在《平沙落雁》的慢板中,触到修河流水的温润。 为了吃透一首曲子,我常把琴谱铺在琴桌旁,从清晨练到深夜,指尖磨出茧子便贴上创可贴,弦断了就自己学着换弦,这份执着里,多了一份“为故乡琴人争口气” 的暗劲。我开始明白,古琴的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技艺练习,而是与地域文化、历史脉络紧密相连的精神接续,而查阜西先生,正是这条脉络里,从修水走向全国的关键一环。 湖岭 雅集寻路:从扬州斫琴到校园传琴 2013 年的冬天,是我琴路上的重要转折点。彼时,我随音乐系主任张柏铭教授参加常熟市新虞琴馆开业古琴雅集活动,竟有幸见到了教材封面的主编李祥霆教授。 当张教授介绍我来自修水时,李教授笑着说:“查阜西先生当年也常来常熟交流,修水出这样的琴家,你要好好继承这份缘分。”与李祥霆教授合影时,他特意提及查老晚年仍念念不忘家乡的山水清音。 雅集结束后,李教授这番话像道光,让我久久不能平复,于是决定买一张琴。在扬州古琴一条街,在一家堆满桐木、梓木的作坊里停下了脚步,我亲手触摸了不同年份的琴材,听斫琴师讲解“选材需得阴阳之气,髹漆要经四季之候”,师傅逐个打开琴箱时,我一眼看中了那张仲尼式古琴:"这琴的音色,像查先生说的 ' 清而不冷,润而不浊 '。" 师傅笑了:"你倒懂行,查先生当年定制古琴,必亲自守着选料,说' 琴音里藏着制琴人的心意 ',你这眼光,是接了他的念想。" 最终,我花光了攒了半年的生活费,买下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张古琴——仲尼式,漆色如墨,泛音清亮。抱着琴返回常熟的汽车上,我反复摩挲着琴身,突然意识到:古琴的传承,既要会“弹”,也要懂 “琴” 本身;查阜西先生当年不仅善奏,更关注古琴的制作与保护,这份对古琴艺术全链条的珍视,值得每一个后学者学习。 周湖岭 毕业季,清楚地记得是2015年12月1日,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加了人生中首次应聘。我通过教师招聘校园专场顺利考入苏州高新区教育局,这是苏州高新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校园招聘专场招聘提前选拔优秀毕业生的首年,因此我们有幸也成为苏州高新区教育局雏鹰计划首批教师。在最后的新教师岗前培训结营仪式上,在高新区教育局朱建琴主任的信任下,我导演了结营仪式的整台晚会,除了出任主持人,组织部分音乐教师合唱了我精心编排的原创歌曲《雏鹰腾飞》,少不了表演古琴独奏节目——《酒狂》,以这种形式,让悠扬的古琴声随高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一起“腾飞”。 2016 年毕业季,我与音乐学班董桓同学负责联合导演了大学毕业音乐会,作为毕业大戏,在经古琴班同学们的商议,请教尹老师的建议后,精心准备排练一个节目——古琴与人声《枉凝眉》,既是对红学雅乐的传统诠释,更是对查先生"琴歌相和"艺术主张的实践致敬。 在排练的过程中,从指法的统一到情感的共鸣,需要反复打磨,却总在"一个是阆苑仙葩" 的滑音处合不上。我翻出查先生《琴曲分析》手稿,里面写着:"滑音不是炫技,是心的起伏,黛玉葬花时的愁,该是慢而沉的,像流水绕着青石。" 那天夜里,我在琴房琢磨反复练到深夜,带了个镜子看自己的手腕:太僵了,少了那份"愁绪里的柔"。我想起查先生演奏《渔歌》的录像,他的手腕像流水般转动,切分节奏里满是 "渔舟唱晚的从容"。我照着录像调整姿势,直到指尖能弹出 "愁而不苦" 的韵味,才敢叫上同伴们合练。 湖岭 演出那天,当最后一个泛音消散在音乐厅里,台下响起掌声时,我突然想起查阜西先生曾说“古琴要能感人,先得奏者动情”,原来,我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践行着先生的琴学理念。演出结束后,一位好友拍着我的肩:"你弹出了查先生说的 ' 音里有故事 ',这才是虞山琴派的真东西。" ![]()
2016年作者在常熟理工学院毕业音乐会表演古琴与人声《枉凝眉》。
我忽然想起自己刚学琴时,总急于求成,尹老师说"查先生练《鸥鹭忘机》练了三年,才敢在琴社演奏",那一刻,我深吸一口气,放下"要表现好" 的执念,只想着把 "鸥鹭忘机的自在" 弹给大家听。当最后一个泛音落下,台下的掌声里,我仿佛听见查先生轻声说:"对了,琴要弹给心听。"签约入职苏州高新区教育局后,局里于2016年3月至5月精心安排了为期两个月的岗前培训,非常幸运地分到了苏州高新区最好的高中——苏州实验中学(南京大学苏州附属高中)跟岗实习,在新进教师的公开见面课上,我毅然决然在狮子山下的最美校园奏响了古琴之声。我忽然懂了,古琴进校园,不是要培养多少专业琴手,而是要在年轻心里种下“文化认同” 的种子,而这,正是查阜西先生毕生推动的“古琴大众化” 的初心。后来因苏州实验中学没有音乐岗位,我最终分在了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工作第一站,音乐教学生涯的起点。 ![]()
2016年作者在苏州实验中学开展的古琴公开课——《阳关三叠》。
归乡传琴:从山口讲座到一中《流水》 周湖岭 2017年9月重新考编制考回了修水工作,参照当时的报考岗位成绩恰好分到了山口镇。于修水县山口镇中学担任音乐老师,何其幸运,选修古琴专业的自己竟然在古琴大师查阜西先生故里教授音乐。 站在查先生故里来苏村的青石路上,望着幕阜山脉的云卷云舒,忽然理解先生为何总在琴曲中葆有山水清音。 后来我的课堂上面也会教授古琴,山区孩子没见过古琴,有一次上课,有个男孩怯生生地问:"老师,这琴能弹《小星星》吗?" 我想起查先生说的 "古琴不是阳春白雪,是每个人都能碰的朋友"。我把《小星星》的旋律改成古琴泛音,弹给他们听,我看见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亮,这正是查先生毕生倡导的"琴学下沉"理念的现实映照。 从那以后,我总在课后留半小时,教感兴趣的孩子们认琴弦、弹泛音,不是为了培养琴家,是为了让查先生的故乡,先响起古琴的声音。 2019年成长为山口镇中学政教主任的我,在积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同时,一心寻求怎样才能丰富学生的教学活动,从自身音乐专业出发,寻求山口镇的学生与古琴大师的链接纽带,拓宽山口镇学生的视野,学习从山口走出去的查阜西精神,于是在付清波校长和谢永忠副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尝试着先后牵头成立学生查阜西艺术团,含查阜西合唱团,音乐素养班,校篮球队等。 湖岭 一次偶然的机会,经与同事魏明发老师的爱人杨秀云师母交流古琴后,得知魏师母正在随江西琴会副会长陈露老师学琴,于是立即委托魏师母帮忙牵线与陈露老师取得联系,并隆重邀请来山口镇中学开展古琴讲座和传授古琴课。 非常感恩魏师母的全力支持,终于在2019年11月17日,我们策划、举办了修水县山口镇中学“传统文化进校园——古琴艺术”专题讲座,特邀江西琴会副会长陈露主讲,并请陈露会长走进音乐课堂,为山口的孩子们上了一堂古琴课,我们特意安排琴学讲座与实操课程相结合的模式,正是践行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 讲座后,我与陈露会长交流,她说:“修水有查阜西这样的琴界泰斗,却鲜有人知晓他的渊源;有热爱古琴的年轻人,却缺乏系统的传承路径,这是遗憾,也是机会。” 这番话,也让我坚定了“在修水推动古琴传承” 的决心。 在山口工作的五年的沉淀后,2022年重新参加全省教师统一招聘考试,考进了现在所任教的修水县第一中学,也是在新进教师公开亮相课上,为一中学子精心准备了一节古琴课——《流水》,备课前,我特意去了山口镇来苏村,试图寻找查阜西先生与故乡的关联;我还查阅了《修水县志》,发现先生18-19岁时曾回修水探亲,留下过 “琴音当随乡音” 的感慨。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公开课上,我把这些故事讲给学生听,再弹奏《流水》时,我特意放慢了 “滚拂” 的节奏,让琴音更贴近修河的舒缓。课后,有学生跑来问我:“老师,我们能学古琴吗?” 我笑着点头,那一刻,我知道查阜西先生的“琴缘”,正在修水的年轻一代里悄悄延续。 ![]()
2022年作者在修水县第一中学开展古琴公开课——《流水》。
琴心永续:以吾辈之力,承先生之志前几天,我在修水一中的音乐教室里练习弹奏《平沙落雁》,学生肖媛媛在问:"老师,查阜西先生要是听见我们弹琴,会开心吗?" 我看向来苏村方向的窗外说—— 修江的水还在流,山口的风还在吹,先生的琴魂,一定就在这风里、这水里,听着我们的琴音。 坐在宁河大剧院的观众席里,听着纪念查阜西先生诞辰 130 周年的琴音绕梁,我却总在思考一个问题:当名家的琴声远去,当活动落下帷幕,修水该如何留住这缕琴魂?先生毕生倡导“古琴当随时代而活”,可如今的传承现状,仍有值得深思之处。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作为两次亲历修水古琴盛事的民间自发参与者,从 2018 年第二届 “弘琴杯” 江西赛区赛事在修水举行,到如今的纪念查阜西 诞辰130 周年系列活动,我愈发清晰地意识到:传承查阜西先生的琴学思想,不能只靠 “一阵风” 的热闹,更要筑 “一辈子” 的根基。2018 年修水成功举办 “弘琴杯” 后,散原中学、县三中、八小、义宁小学等校陆续开设古琴课,彼时满城琴音的盛况,修水的古琴传承一时间已“落地生根”。可 7 年过去,而今现状如何呢?这像一面镜子,照出“活动造势易,长效传承难”的痛点:若只靠赛事、音乐会 “输血”,没有本土“造血”机制,先生“琴学下沉乡土的愿景,恐难以实现。 此次纪念活动的四场名家音乐会,宁河大剧院久违的热闹令人欣喜,可上座率不足的问题同样醒目。这并非修水人不爱古琴,而是“专业活动”与“本土受众” 之间,少了一座精准对接的桥梁。查阜西先生曾说 “古琴不是文人专属,是全民共赏的文化”,基于此,我有几点拙见,愿为修水古琴传承本土化尽一份力: ![]()
作者参加查阜西文化研究会揭牌仪式合影。
其一,当强化文旅与教体局的“纵横向联动”。专业活动不该是 “自循环”,而应成为 “传承起点”:可提前规划 “校长书记专场”,让各校负责人亲耳听古琴、懂古琴,从顶层重视校园古琴课的延续;设 “全县音乐教师专场”,以 247 名(以全县中小学音乐教师群现有人数为参考)一线音乐专业教师为纽带,整理查阜西琴学思想讲义,配合音乐会做课后分享,让老师们带着“怎么教、怎么传”的方法回课堂;再选各学段学生代表沉浸式观演,用名家琴音种下“修水古琴传人”的种子,这正是先生“琴学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实践。 本文来自修水网 其二,激活本土艺术团体的“传承动能”。先生当年发起今虞琴社,靠的就是 “抱团传琴”的力量。如今修水可以依托县音乐家协会为纽带,组建“修水古琴爱好者社群”,既对接陈露老师等修水琴家资源,也挖掘本土有潜力的爱好者培养成师资;未来更可让音协协办古琴雅集、校园展演,让“外来名家资源” 转化为“本土传承能力”,避免“名家走了,琴音就断了” 的困境。 查阜西先生用一生证明,琴人的价值,不只在指尖奏出的旋律,更在为后世铺就的传承之路。我作为修水本土古琴爱好者,作为查阜西先生的同乡后辈,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从常熟携琴归乡,从山口播撒琴种,再到一中续接琴脉,十年琴路早已与故乡的琴缘紧紧缠绕。 既要当好“弹琴人”,精进琴艺,传承虞山琴派的雅韵;更要当好 “传琴人”,以课堂为阵地,让古琴艺术在修水生根发芽,让查阜西先生的名字与故乡的山水紧密相连。 此刻,我坐在县一中的音乐办公室里,指尖轻拂过那张从扬州带回的古琴,琴身上的漆色已因岁月变得温润,就像查阜西先生与修水的缘分,虽跨越百年,却愈发清晰。 查阜西先生的一生,是"琴人当有家国心" 的最好注解。因为我始终相信:当更多修水人拿起古琴,当查阜西先生的琴学思想在故乡传承,那跨越百年的琴音,终将在修河之畔,奏响新的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