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云:“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禅不假学,贵在息心。心息故心心无虑;不修故步步道场。无虑则无三界可出,不修则无菩提可求。 不出不求,由是教乘之说。若是衲僧,合作么生?”良久云:“菩萨无头空合掌,金刚无脚谩张拳。”下座。 -慧南. 黄檗 ![]() 「道不假修」及「禪不假學」其實都只是「道不可道」的延伸。洪州法昌倚遇(1005-1081)也曾說:「古者云:『道不用脩,但莫污染。禪不用學,貴在息心。息心則想念不生,無染則真源自淨。更若他求,必無是處。』」 倚遇與慧南為同時代人,他所說的「古者」必不是慧南。倚遇的'「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一語實得自馬祖道一。但把這句話與「禪不用學,貴在息心」串連成對,則是在黃龍慧南前之某「古德」,所以雲門宗的法昌倚遇用之,慧南也稍易其字而用之,雖解釋不盡相同,目的都是在超越執心與妄念之漏。事實上道如何修,禪如何學,都因人而易,沒有定法。「不假修」或「不用修」,「不假學」或「不用學」,並無絕對之意思,主要還是在強調禪悟的個人體驗,不待他求的證悟之道。而「菩薩無頭空合掌,金剛無脚謾張拳」就是諷喻依他性太高的學人,可以說都是無頭無腦、無手無腳之人,是終無法體悟的。 本文来自修水网 -黄啟新 编者: 从哲学视角审视,一刀把“道不假修”“无菩提可求”两段脊骨同时敲断:既无烦恼可断,也无佛果可证,才是“本来无事”的禅宗顶门针。而其余句子或机锋、或意境,仍落在“说”;这四个字却把“说”也扫空,只留一条死蛇给天下衲僧瞎眼去踏,踏得破,许他亲见一回。 “无修无求”并非消极口号,而是把修行逻辑推向自我取消的极限,在极限处露出非修之修、非求之求。是一种后修证论的生命姿态。 乙巳年七月廿九 於 三多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