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室中常問僧出家所以,鄉關來歷。復扣云:「人人盡有生緣處,那箇是上座生緣處?」又復當機問答,正馳鋒辩,却復伸手云:「我手何似佛手?」又問諸方參請宗師所得,却復垂脚云:「我脚何似驢脚?」三十餘年,示此三問,往往學者多不湊機,叢林共目為三关。 慧南最有名的教法就是名聞一時的「黃龍三關」。「黃龍三關」在同安時期已見其雛形,先有「二關」之設問,而在黃檗時第三關出現後,具體的「黃龍三關」才真正成立。 這大概是為何惠洪在《林間錄》裹說「南禪師居積翠,時以佛手、驢脚、生緣語問學者,答者甚眾,南公瞑目如入定,未嘗可否之。學者趨出,竟莫知其是非,故天下謂之『三關語』」之故。 奇怪的是《黃龍慧南語錄》裏的〈黃檗山法語〉並無「黃龍三關」的記錄。而《語錄》中的日本兩足院續補部分有關「黃龍三關」的敘述則是根據《建中靖國續燈錄》而來,「三關」一詞,也並不詳在何處開始起用。 比对《建中靖國續燈錄》與《語錄》中的日本兩足院續補部分则完全一樣,且都只說「叢林共目為三關」,还并無「黃龍三關」之稱。 而先此二者存在的《林間錄》與《禪林僧寶傳》之文,則更為簡單。後者僅有:「以佛手、鹽脚、生緣三語問學者,莫能契其旨,天下叢林,目為三關。」也無「黃龍三關」一詞。 周湖岭 到南宋的《嘉泰普燈錄》出現時,才首用「黃龍三關」一語,說:『室中舉手問僧,我手何似佛手?』,垂足曰:『我脚何似驢脚』,『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學者莫有契其旨,叢林目之為黃龍三關。」。 惠洪之「三關」之問,人多不能答,而凡能答者,慧南也是「無可否,斂目危坐,人莫涯其意。」即令在這種情況下,黃檗还是吸引了許多學者。 依惠洪之說,「方是時江湖、閩粵之人,聞其風而有在於是者,相與交武,竭蹷于道,唯恐其后。雖優游厭飫,固以為有餘者,至則憮然自失,就弟子之列。」 這是說众多的禪人從江西、湖南、福建、廣東等地聞風顛跛而來者不斷,有自以為禪學深厚有餘者,見了慧南,為其禪學所懾,不禁撫然自失,俯首就弟子之列。這些自視「禪學深厚而有餘者」,恐不乏其他宗派禪師之弟子。 黄啟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