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汝南郡有上蔡县、西平县,《前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豫州》“汝南郡亦有西平、上蔡”。后汉末年,豫章郡侨置上蔡县、西平县,用以安置汝南郡上蔡、西平两县南迁流民。《武宁县志》和《宁州志》分别对西平县作了记载。 修水、武宁两县关于西平县争议点主要在西平县故址的认定和西平县存续时间的记载。 一、豫章郡西平县故址 (一)、《武宁县志》关于西平县的记载 清雍正三年《武宁县志》卷一《建制沿革》记载:“献帝建安四年,立西安县。按《职方乘》,吴孙权割据,分海昏、建昌左右境立西安县于西安里,此宁州、武宁治始也,其地在今武宁县治西二十里名新县。建安间立西平县。按《豫章志》引《后汉书》云:邓通,西平人,即此地也,建制不可考”。清乾隆二十年《武宁县志》卷二《沿革》:“按《豫章耆旧志》云,邓通,西平人,旧志载西安人。然《汉书地志》无西平之名,而《耆旧志》又未可尽非,附于汉末亦传疑之意云耳”。 (二)、《宁州志》关于西平县的记载 明嘉靖《宁州志校点本》卷一《建制沿革》云:“献帝建安四年并立西安、西平二县,按宋人洪刍的《职方乘》云:‘吴孙权中分新吴、海昏,立西安县于高城乡西安里,属豫章郡,艾县如故’”。又云:“按《豫章志》引《后汉书》云邓通西平人,即此地也。在今州治西一百九十里许,建制之详,兹不可考。未言省、废”。 本文来自修水网 同治《义宁州志》卷一《地理志沿革·西平县》,“乐氏《太平寰宇记》:西平故城在州治西一百四十里,西乡七十二都。《后汉书》邓通西平人,即此地也,有故城遗址及邓通宅基存焉”。 两县县志所援引史料出处相同,但结论迥异,各言其是。关于西平县地归属存在两说,仅靠县志本身难以分辨真伪。 (三)、其他史籍关于西平县的记载 按《江西通志》记有“豫章西平”。 《江西通志·人物一·南昌府一·汉》:“邓通,字子渊,豫章西平人,沉毅有学行,官冯翊太守,不通宾客,京师号曰‘邓独坐’(《南昌耆旧记》)”。《太平寰宇记》将西安县故城、西平县故城记在“分宁县”条下。《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四·洪州》:“分宁县……西安县故城,在县西二十里。按《古今志》云,汉献帝建安中置,隋开皇元年废”。“西平县故城,在县西二百九十七里。按《汉书》云,邓通,西平人,即此县也,隋省”。 《钦定大清一统志》提出质疑。《钦定大清一统志·南昌府·古迹》豫宁故城注,“又《寰宇记》别载,西安故城,在分宁县西二十里,今宁州之西,两地相隔甚远,疑误舛”。“西平故城,在宁州,《寰宇记》‘在分宁县西二百九十七里。《汉书》云,邓通,西平人,即此县也,隋省’,按,西平,未详建置,疑旧属西安之地”。 本文来自修水网 乾隆《江西通志·古迹一·南昌府》:“西安故城,《太平寰宇记》,在武宁县西二十里。《古今志》云,汉献帝建安中置,隋开皇元年废。按今县之高乡西安里,即故西安县治也。吴朱然封西安乡侯,即此地”。“西平故城,《太平寰宇记》,在武宁县西二百九十七里。《汉书》云,邓通,西平人,即此县也。隋省”。 《太平寰宇记》“西安县故城”、“西平县故城”均记在“分宁县”条下。宋人洪刍的《职方乘》可能采用《太平寰宇记》的观点。《钦定大清一统志》称《太平寰宇记》西安县故城“疑误舛”,西平县故城“疑旧属西安之地”。《江西通志》引《太平寰宇记》称“武宁县”。古籍记载两地距离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鸟飞的距离,即直线距离,一种是官道距离。二百九十七里近似于豫章郡治南昌与西平故城的官道距离。 明嘉靖《宁州志》记载西平“在今州治一百九十里许”,同治《义宁州志》引《太平寰宇记》,西平故城在州治西一百四十里,与《太平寰宇记》所言的二百九十七里不符。《宁州志》关于县治西至西平县的距离出现三次不同记法说明修志者是有质疑的,所以不断修正合乎实际距离的数字。如果西平县地址确切,所在区域的乡、都是很明确的。“西乡七十二都”,可能是推算出来的。 本文来自修水网 《太平寰宇记》记载多错,乾隆《江西通志》的改动应当是有所依据的。《宁州志》记西安县故城在高城乡西安里,乾隆《江西通志》记西安县故城在高乡西安里。高城乡和高乡有一字之差,可能是笔误。 综上所述,在《武宁县志》和《宁州志》难以分辨的情况下,除非有直接的证据推翻《钦定大清一统志》的质疑和《江西通志》的改动,否则,《武宁县志》关于西平县的记载可信度要高 二、豫章郡西平县存续时间 武宁《武宁县志》仅记建安间立西平县。 修水同治《义宁州志》《州方志》唐高祖武德五年,隶属洪州总管府,县曰西平”。明嘉靖《宁州志》卷一《建制沿革》云‘唐高祖武德五年又立西平县,周武后长安四年,析建昌县地置武宁县,治西安里,属洪州。德宗贞元三年西平废。开成三年复立西平县,宋太祖开宝二年西平县复废’”。 据此,有观点认为,西平县从三国吴直至隋初一直存续,开皇九年艾县、西平县并入建昌县。同治《义宁州志》认为豫章郡西平县与临川郡西平县并存纯粹推测,并无实际依据。 西晋泰始元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于太康元年灭吴,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西平县遂废。故临川西平县存在于三国时期,时间较为短暂,只有二十三年。同在吴地,相邻的两个郡,西平县并存是否合理尚且不说,但同治《义宁州志》临川郡西平县有书证,豫章郡西平县无书证,故三国吴豫章郡西平县存疑。 湖岭 《隋书地理下·豫章郡》:“建昌,开皇九年,省并永修、豫章、新吴、艾四县入焉”。《记纂渊海·郡县部·江南东路》:“隋开皇省永修、豫章、新吴、艾四县入建昌,属洪州”。《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四·洪州》:“隋平陈,废郡,置洪州,因废豫宁郡,割艾、永修、新吴、豫宁等入建昌,并隶洪州为总管府”。并入建昌的四县并无西平县。从而推定西平县存续至隋初,亦出于《太平寰宇记》西平县“隋省”,记载相互矛盾。而西安县“隋开皇元年废”,隋平陈在开皇九年,而非开皇元年。 明嘉靖《宁州志》、同治《义宁州志》唐高祖武德五年又立西平县,德宗贞元三年西平废,开成三年复立西平县,疑为汝南郡西平县。《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河南通志》皆载云汉建初七年汝南郡置西平国,章和二年为县,晋宋因之,直至隋开皇初郡废,大业末县废。《大清一统志》载云(旧汝南郡)唐武德初复置西平县,省废后天授二年复置,开元四年再置西平县。 明嘉靖《宁州志》宋太祖开宝二年西平县复废,疑为恩州西平县。《广东通志》卷五十三云:“古西平县在县西三十里……。旧志晋属高兴郡,唐武德中改隶高凉郡,贞观中隶恩州,宋开宝中入阳江。按《晋地理志》始有西平,属高兴郡”。 周湖岭 综上所述,明嘉靖《宁州志》、同治《义宁州志》所记三国吴以后西平县并无在豫章郡的实据。《太平寰宇记》仅引《汉书》“邓通,西平人”。三国吴未有豫章郡西平县的史料记载,而《江西通志》载临川郡西平县。同治《义宁州志》所谓“原不相混也”为无据之言。《晋书》豫章郡无西平县,南朝宋齐梁陈史料也无豫章郡西平县,隋初并入建昌四县亦无西平县。同治《义宁州志》唐高祖武德五年又立西平县,当时洪州建昌县还未分立武宁县,此一西平县与后来的宁州在地域上毫无牵涉。唐代西平县,同治明嘉靖《宁州志》、《义宁州志》使用的是河南道西平县的史料。宋代西平县,明嘉靖《宁州志》使用的是广州都督府恩州的史料。 三、结语 由于历史原因,一些人物、事件或故址的地域归属,不免会出现争议。地方志的修撰从本地视角看待问题,难逃地方本位主义。因此,对地方志记载的确认,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其他史料的印证。在两种地方志记载分歧难以判断时,引入第三方史料才是科学、公允的。 明嘉靖《宁州志》、同治《义宁州志》与清雍正三年《武宁县志》、清乾隆二十年《武宁县志》在豫章郡西平县故址和存续时间存在争议。关于西平县故址,明嘉靖《宁州志》记载未说明依据何书,同治《义宁州志》则引《太平寰宇记》。清雍正三年《武宁县志》亦未说明依据何书,清乾隆二十年《武宁县志》引《豫章耆旧志》。《太平寰宇记》所记西平县故址在分宁县西二百九十七里,数字有误,已超出原艾县地,即使在原艾县境内,也在原艾县极西部。明嘉靖《宁州志》记载并立西安、西平二县,艾县如故,西平县故址在州治西一百九十里许。同治《义宁州志》记西平县故址在州治西一百四十里。 湖岭 如果在艾县西部,就不能说并立西安、西平二县,而是并立西平、艾二县。要是并立西安、西平二县,西平应在艾县东。明嘉靖《宁州志》“艾县如故”,就是说西平县在两汉豫章郡艾县辖境之外。要是故址在州治西,就应是原艾县西境之外,与后来宁州县地无关。但因艾县、西安县地曾并入建昌县,又从建昌县分出武宁县辖地。对此《钦定大清一统志》已提出质疑,认为西平县在西安,从武宁县分出分宁县,分宁县改宁州。 唐代武宁县在分立前辖地包括原艾县、西安县地。而武宁县西八乡设立分宁县,西八乡东部有原西安县地。武宁县和宁州均有理由认为西平县故址在自己的辖地之内。如果《宁州志》记载西平县故址在州治东,尚且可信。在州治西,“并立西安、西平二县,艾县如故”,就显得明嘉靖《宁州志》记录互相矛盾,不足为信。乾隆《江西通志》因《太平寰宇记》记载,将分宁县改为武宁县,记在武宁县条下,既然能改,应当有充足的理由。在《武宁县志》、《宁州志》的争议中,第三方史料支持《武宁县志》的记载。 在明嘉靖《宁州志》、同治《义宁州志》与清雍正三年《武宁县志》、清乾隆二十年《武宁县志》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史料支持《武宁县志》的记载,即西平县存在于东汉建安年间至三国吴初年,其故址则在西安县(武宁县)地境内。 周湖岭 对《梅颐地望考——豫章郡西平县争议辨析》的评议 --程彦林 豫章郡西平县的地望与沿革,是赣北地区,特别是修水、武宁两县历史地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且长期存有争议的课题,因此《梅颐地望考——豫章郡西平县争议辨析》一文的选题具有明确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章开宗明义,指出修水、武宁两县对西平县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故址认定”和“存续时间”两个关键点上,使论述目标非常集中。作者较为系统地搜集并呈现正史地理志、地方志(省志、州志、县志)及《太平寰宇记》、《大清一统志》等关键史料中的不同记载,为读者了解争议的全貌奠定了基础。文章并非简单罗列史料,而是尝试对矛盾记载进行分析。例如,指出《宁州志》内部对于西平故城距离记载的不一,以及对《太平寰宇记》里程可靠性的质疑,并引入《钦定大清一统志》等“第三方”观点作为判断依据,这种方法论上的尝试值得肯定。文章最终倾向于支持《武宁县志》的记载,即西平县故址在西安县(今武宁县)境内,存续于东汉建安至三国吴初。这一结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讨论靶向。 存在争议与可期之处有三点: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一是核心论证存在推测成分,在后续研究中应予加强,以取得关键证据。如:在地望辨析中,文章的主要论据建立在《钦定大清一统志》对《太平寰宇记》的质疑和乾隆《江西通志》将记载从“分宁县”改为“武宁县”这一行为上,认为《江西通志》的改动“应当有充足的理由”,这只是一种推测,并未提供该“理由”的具体内容(如当时编纂者依据了何种新发现的碑刻、谱牒或其他文献);在存续时间上,文章正确指出了《宁州志》将唐代汝南郡西平县、宋代恩州西平县史料误植于本地的问题,但对于三国至隋这一时期豫章郡西平县是否存在的论证,主要依靠“史书无载”的默证法,即《晋书》等未记载豫章郡有西平县(对于汉末吴初侨县而言正史漏载或记载简略是常见现象),若有更积极的证据(分析该区域同期其他县份的沿革,看是否有西平县被并入的痕迹,或者从人口迁移、行政区划设置规律等角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等)为更好。 二是部分论述存在逻辑不够严谨之处。如:文章提出“《太平寰宇记》记载多错”,此论断有“先入为主”之嫌,作为一部重要的地理总志,其记载虽有疏误,但仍是研究唐宋地理的基石,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宜以某一具体失误来全盘否定;关于“二百九十七里”是“豫章郡治南昌与西平故城的官道距离”的推测,虽是一种思路,但缺乏文献或实地考察证据的支持,显得较为粗略;结语部分关于“如果《宁州志》记载西平县故址在州治东,尚且可信”的表述,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对学术论述的客观性和权威性是一种削弱。 周湖岭 三是可进一步挖掘、研究的视角还很多。如:侨置州郡县问题,是赣北地区从汉代到南北朝时期具有的一种多见的移民、流民社会形态,但正史对此漠视,文章提到西平县是为安置汝南流民而设的侨县,这是一个很好的赣北古史研究切入点,也是一个有意义的开端,可以结合中原战乱、人口南迁的宏观历史背景,分析豫章郡北部设置侨县的一般规律和地理特征,从而为判断赣北侨置州郡县(西平县)地望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地理、故址争议、争论问题,是我们研究历史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可进一步结合修水、武宁两地的古地图、地形地貌(如修河河谷、山地分布)进行分析,探讨何处更适宜设县、与周边县治的方位关系是否合理,使我们的研究论证更具说服力。 推荐意见,本文作为赣北历史地理考证文章,具备基础性研究和问题导向意义和作用,可以吸引各相关专家、学者对此关注和讨论,可以刊发。 |